这档节目已经接近尾声,观众陪伴它走过了十期,经历了不少波折。但没想到,就在临近收官之际,它还是将自己一点点的体面丢得一干二净。
热搜一度爆炸,弹幕炸裂得像开大会,连官博下面都没有什么“好看”的评论,全是问:你们到底在比歌唱得好不好,还是在玩弄观众的情绪?
现在看来,节目的节奏已经变得很清晰:唱得好不好不再是最重要的,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制造话题。你是不是专业歌手也不重要,你是否能成为舆论的焦点,才是关键。
这么一比,倒是挺有意思的,可惜也太不厚道了。
展开剩余86%GAI被淘汰那场,许多人都觉得冤枉。他唱得相当不错,整首《故湘,风》情感到位,嗓音稳健。现场不少人投票给他,他的排名也位居第四。然而,云端投票只有4.65%,结果就被淘汰。
如果他是个新手选手,那倒也罢了,可GAI是从第一期开始就兢兢业业,从不做作,一直在努力。到了最后一轮,却突然被淘汰,说没有幕后操作,恐怕没人信。
他自己倒是显得很轻松,发文说“已经订好了放假机票,不返场”。这话听上去冷静,但实际上很冷淡——他已经看明白了自己不过是剧本中的一张卡片。节目组还假装关心地转发“等你回来炸场”,这一刻,实话说,真有点难堪。
这一期,另一位引发舆论热议的选手是单依纯。她演绎的《开始懂了》唱得还不错,既没有拉胯也没有惊艳,算是稳定发挥。可她却在现场排名倒数第二,实话说有些低。
但云端投票却是第一,这一变化引发了不少争议:节目组是不是偏袒她?是不是在“保她”?
其实,细看整季节目,你会发现这位姑娘的处境真的不容易。她的唱功没问题,选曲也很用心,每次都在尝试不同风格。但她一旦表现正常,不翻车,就会被人说成是“被捧”。如果她唱得好,大家就说背后有操作;如果她唱得一般,大家又说她占了别人的名额。更麻烦的是,她既不翻车,也不站在热搜上,正好成了那些不喜欢她的观众的目标。
某种意义上,她就像是这个节目中的“流量试纸”。节目组要是想激起一些风波,就让她上台,待在网上看网友如何反应。
林志炫回来了,他演唱的《太难唱了》堪称技术无敌,声音清澈,节奏精确,是顶级的演唱方式。可说实话,看完他的演出,我并没有感到激动,反而有点疲惫。并不是他不好,而是他的演唱太“工整”了,像是一次考试,不是情感的爆发。
你可以说观众“欣赏不来”,但也得承认,这个节目的氛围,早就不再是为了“欣赏”而存在了。它更像是一场情感的操控,试图激起观众的耳光和情绪反应。
林志炫的表演并不是为节目增温,反而像是在降温,降得太冷,反而没人敢靠近。
说到这一季最“玄学”的选手,那必定是Alexia。她真的两次稳稳拿到前三吗?她的失误怎么每次都能被“忽略”?
前一场,她高音破音;这一场,她情绪失控,走音不断,但观众投票,她依然排第二。
这并不是因为观众不接受外国选手,而是大家都在困惑:为什么她的失误可以被原谅,反而那些稳定发挥的选手却常常被忽视?
每次她排名靠前,评论区就炸开了锅。节目组真的不在乎吗?我不信。我更倾向于他们正是想看到这样的效果——越炸,越热,越分裂,越能传播。
节目组在最后的“揭榜”前说有“大咖”要登场,何炅在舞台上铺垫得极为隆重。结果出来的是胡海泉。
并不是说胡海泉不行,他有过作品、有过流量,也有过资历,但你这么铺垫,观众反而觉得“这就算炸场?”你不能给观众设定高预期,最后再交出一份平淡无奇的答案。
这种预期的落差,不是艺人的错,而是节目组的问题。
回头看这一季《歌手2025》,你会发现,唱得最好的选手,早早被淘汰;话题性最强的选手,却能留下;唱功最稳定的选手,反倒最受质疑;出错最多的选手,却往往能获得“理解”。
那这一季的节目,到底是在比什么呢?
是比舞台表现吗?不是。是比情绪浓度。你能不能唱完歌后引起一场弹幕风波?你能不能在投票结果公布后,继续占据热搜?
如果你做到了,就能晋级;如果做不到,就得下线。
这已经不是一场歌唱比赛,而是一次“制造舆论话题”的实战演练。
我不否认这个节目有趣好看,但我确实认为,它已经不配再叫《歌手》了。
你还会继续看吗?我看,但不再相信了。
真正喜爱音乐的观众,值得拥有一个不玩心眼的舞台,但如今的《歌手2025》,它只配一句话:“把观众当韭菜,还说自己是园丁。”
发布于:福建省同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